怎么约高质量的茶,全国空降同城登录入口,附近品茶联系方式,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

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东莞分站 > 最新动态

东莞“非遗二代”实力接班

2025年06月17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6月14日是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为“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聚焦青年传承人培养、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科技赋能非遗?;さ饶谌?。

  在东莞,一批95后“非遗二代”在完成学业与技术积累后凭实力接班,他们用青春视角洞悉非遗发展方向,创新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的方式方法,不做“乖巧”的接班人,只做“敢想”的探索者。

  日前,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来自东莞的四名“非遗二代”,探究在老品牌焕发新活力、老建筑变身新空间、老店铺跻身“必买榜”的过程中,他们的新思路与新做法。

  全网催单

  百年老店走红社交平台

  “每天都有新的订单进来!”在石龙镇中山路一家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店里,梁家聪正忙着制作一批新订单。最近,白天对接线上订单、参与生产,晚上打包发货成了他生活的常态。

  今年4月,一条讲述木屐店故事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发布后,意外带火了这项藏于民间的东莞非遗项目,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随之而来的是订单成倍地增加?!肮サ牧礁鲈拢颐腔旧厦吭录某?50双木屐到全国各地,最远寄到了马来西亚?!绷杭掖纤?。

  这位“95后”小伙用“奇妙”来形容在社交平台走红给这家非遗老店带来的变化。

  2023年初,梁家聪辞去广州的工作,回到家乡东莞石龙,参与父亲梁锦泉(泉叔)木屐店的日常运营和木屐制作。1924年,黄鹤林在石龙镇创设“英昌木屐坊”。百年过去,传到梁家聪这里已是第五代。

  随着人们习俗变化,这项百年民间手艺逐渐沉寂。目前,东莞只有梁家聪一家仍在制作木屐的家庭作坊。早在2010年5月,石龙的“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就被认定为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梁家聪创作的新式木屐、迷你木屐等形式逐渐让这项传统非遗“活”起来。另一边,他也尝试拍摄短视频发布到社交平台。他也没想到,这一尝试竟然吸引了不少文化类视频博主关注,其中就包括专门从外地驱车来到店里的视频博主丰安琪?!拔颐堑笔币裁幌氲绞悠祷峄穑皇窍M庀罴家漳鼙桓嗳丝醇??!彼?。

  今年清明假期,短视频火了,关于“红漆描花木屐背后的非遗传承”的话题受到网友关注,一切开始发生变化。

  得益于前期在电商平台的运营,越来越多网友开始下单,但光靠泉叔和梁家聪两人根本做不过来。加上那段时间泉叔住院动手术,梁家聪担心较长的制作时间会让支持的客人失望。为此,每寄出一双,他都会手写感谢信,表达对支持与等待的谢意。

  老手艺人泉叔也变了。现在他一天要做二三十双木屐,一整天都待在工作坊忙碌着?!罢獗沧佣济皇怨稣饷炊嗄惧?。”泉叔常常这样调侃。但看到线上网友的好评,泉叔很开心。

  订单发出后,他还收到了许多关于改进木屐的建议:“木屐能不能换一下皮面颜色,有点老气了”“画面能不能调整,可以定制吗”“应该考虑调整一下穿戴的舒适度”……梁家聪笑着说:“这就是需求倒逼生产,让被‘淘汰’的老技艺慢慢生产出适应时代的产品?!?/p>

  对应新需求,梁家聪一边物色更好的木材,寻找更舒适的皮面,设计更美观的纹样与配色;另一边也开始寻找学徒分担工序、创作新品,以满足线上客人的定制需求。

  梁家聪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自家的木屐店上。每当有外地的视频博主提出想来店里拍摄时,忙着制作木屐的他总是乐于抽出时间沟通对接,仔细讲解木屐的故事之余,还带着他们到非遗老街感受石龙的魅力。

  他说:“希望通过自己的一份力,让更多人看见石龙和其他古城不一样的地方,这里有独特的风土人情?!?/p>

  未来,梁家聪希望借由木屐的热度带火东莞其他的非遗产品?!拔颐强梢耘纳愀喾且畔钅康哪谌荩霞芩堑牟?,让更多人看见东莞非遗的技艺?!?/p>

  “爆改”骑楼

  老牌餐饮变身非遗空间

  在石龙老街上的三层骑楼里,1997年出生的叶厚言常常思考着本地的历史、建筑的历史和老品牌的历史。这是他从深圳回东莞后,每天面临的课题。

  叶厚言,是大家口中的“非遗二代”和文化主理人。大约三年前,他从一栋破败的骑楼中看见了生机——斑驳的墙皮下面,藏着空间改造的巨大潜力。

  于是,设计出身的他将脑海中的奇思妙想画在了堆积如山的图纸上,从亲朋好友处淘来的老物件、特别定制的满洲窗、充满非遗元素的美食与咖啡……在他的手下,废弃骑楼摇身一变成为今天的“翡翠宫·非遗食语·莞”。

  作为东莞首个非遗主题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及“中山路老城活化标志性项目”,“翡翠宫·非遗食语·莞”兼具着展示、活化非遗以及拉动文旅的责任。

  “翡翠宫·非遗食语·莞”是石龙老牌餐饮店“翡翠宫西餐酒廊”的第二家分店。后者由袁静筠(叶厚言母亲)在1993年创立,是石龙最早经营西餐的餐厅之一。

  翡翠宫里,最令人难忘的是那道充满人情味的东莞市级非遗——石龙家酒煮咸姜水。家酒煮咸姜水的香气、翡翠宫吧台里热情的工作人员和西式早餐成为叶厚言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靶∈焙蛟诘昀锇锩Φ木?,是我对餐饮行业的最初认知,潜移默化中进行了最原始的知识积累?!?/p>

  2022年,石龙提出打造“东莞非遗第一街”的构想,将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汇聚在中山路并进行集中展示。叶厚言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将石龙非遗做大做强的契机,便决定回家乡构思打造“翡翠宫·非遗食语·莞”。

  空间改造成本高、周期长,并不简单。在整个项目中,叶厚言肩负着项目筹备、室内设计与运营的重任。历经无数次修改、调整,立足“修旧如旧”“新旧交融”的底层逻辑,2024年,“翡翠宫·非遗食语·莞”正式开放。

  在一楼,非遗家酒煮咸姜水与东莞其他代表性饮食尽收眼底,全面展示石龙乃至东莞丰富多彩的非遗与饮食传统。沿着楼梯往上走,相机、书籍、咖啡、绿植组成了一个和谐、别致的公共文化空间,“记忆中石龙老街很多建筑都是红色窗户,所以我们的咖啡店就叫红窗子?!币逗裱运?。

  整个空间中,关于童年记忆的细节还有很多。来自家人和亲戚街坊“捐赠”的老物件被小心地陈列,印花热水壶、搪瓷脸盆等印上时代印记的生活用品能够瞬间牵起丝丝乡愁。

  怀旧并不是叶厚言的唯一目的,他希望“翡翠宫·非遗食语·莞”能成为年轻人交流和思想碰撞的第三空间。因此,在二楼,叶厚言打造了一个“功能区”,可供沙龙、会议使用的桌椅和投影,延伸了整个空间的使用边界。

  精美的空间与高质量的出品让“翡翠宫·非遗食语·莞”在开业后的三个月一直人满为患,平均每天接待近1000人。

  接下来,叶厚言会向着成为家酒煮咸姜水传承人的目标努力,而作为文化主理人,他则有着更多用商业推动非遗发展的想法?!拔颐腔岢⑹钥⑾喙匚拇?,打造品牌IP形象,进一步拓展线上渠道,将石龙家酒煮咸姜水推向更广阔的市场?!?/p>

  从琴到漆

  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95后”漆艺主理人王子寿的工作室,藏在万江下坝坊深巷的一方小院里。

  去年,王子寿从日本京都留学归国,将这里改造为一个以漆艺为核心的文化空间,取名为“慢园”,希望在快节奏时代为传统手工艺留出一块“慢下来”的地方。

  离“慢园”不到百米,是王子寿父亲王可逊创办的雅乐空间“绿绮琴院”。作为古琴艺术(岭南派)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可逊将斫琴、教学与传播推广相结合,让这门古老技艺在东莞得以延续与生长。

  斫琴工序复杂,琴的音色究竟是浑厚、清远还是劲道,很大程度上都依赖大漆的施作?!捌崮芫龆ㄇ僖舻奈宄??!蓖踝邮偎洳辉低逞绊角伲孕〗居谇偕肫嵋罩?,“守艺”的种子,自然而然埋下。

  在京都留学六年间,他师从大家忠宏、兼松俊明等日本漆艺名匠,系统学习了漆工艺美学;后来又多次向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王伯杨请教,加深了对中国漆艺传统与体系的理解。

  他的毕业作品,正是一把岭南古琴。木胎由父子共同在东莞选材制作,运至日本后,由王子寿独自完成后续工序。许多细节,他只能通过视频向父亲请教。最终完成的这张蕉叶式岭南古琴,漆色沉稳,轮廓简净,既保留了传统气质,又在琴身曲线与漆艺手法上融入了他的个人理解。

  古琴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其含蓄内敛、意趣悠远的气质,已经内化为王子寿的漆艺创作风格。如今,王子寿还把古琴的造型元素迁移到更多器物上。他正在创作的一款作品上,螺钿嵌贴装饰与古琴漆面纹路不谋而合,胎体外围微微卷起的翘边,则是受蕉叶古琴边缘结构启发。

  在东莞,漆艺属新鲜事物。借助市文化馆组织的湾区文采会、鸿福桥市集、公益培训课程等平台,王子寿在“慢园”之外搭建出更多“小慢园”,以讲解、教学、互动的方式,让漆艺离人们更近一步。

  认识和了解只是第一步,王子寿认为,有消费、有市场,才能有可持续的传承。目前,工作室除了制作精巧的艺术作品,还推出漆碗、茶罐、茶则等平价日用器物,让传统进入生活。

  他也不断突破传统形制的束缚,以柚子、莲蓬、葫芦等天然果实作为漆器之“骨”?!叭嗽煲欢ǖ植还煸?。”如此创作出的漆器,形态天然古拙,既美观又耐用,契合他“源自天然、服务生活”的理念。

  为了还原更复杂的造型,王子寿尝试引入3D打印技术,制作出如同丝绸一般的薄壁飘带状胎体,再覆以天然大漆。“新技术和新材料让结构更稳定,也拓展了造型的可能。但创新的基础,必须是天然大漆?!?/p>

  “慢园”中央,一棵百年古榕静静生长,石板铺出的小路通向天井,风铃在高处摇曳。作为东莞市文化馆共享文化空间之一,“慢园”每年都会承接十余场非遗推广和公众体验活动。一场场以古琴为主,辅以漆艺、茶艺、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雅集,在这里上演。

  王子寿希望,未来的“守艺”,不再是传承人一个人的坚持,而能变成社区的共同行动,让古琴与漆艺在更多人的日常中流动、使用,在随手可及的体验里,找到古老技艺的当下生命。

  技术赋能

  传统工艺走向标准生产

  取出2片粽叶打底,依次放入糯米、脱皮绿豆、猪肉、莲子,最后用4片粽叶完成包裹,在广东佳佳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佳佳美”)的非遗探知馆,孩子们正跟着老师傅学习这道莞味非遗——道滘裹蒸粽的传统工艺。

  这是由佳佳美总经理、非遗传承人叶建均打造的“佳佳美非遗探知馆”,也是他创新推出的非遗文旅路线之一。作为佳佳美的第二代继承者,他正在将这个广东“老字号”变得新潮起来。

  2024年12月28日,第一批“广东老字号”名单公布,佳佳美上榜。创始人卢细妹是叶建均的母亲,她是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道滘裹蒸粽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叶建均说,自己接手母亲的技艺是自然而然的。在佳佳美成为“广东老字号”之前,他就通过学习母亲的另一项技艺——广式喜饼制作,成为喜饼非遗的传承人。

  食品非遗讲究传统手工工艺,但叶建均认为可以在保留核心制作环节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化设备辅助生产,提高选材、包装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

  叶建均说:“我是个爱搞机器的技术男。”小时候,他喜欢拆解母亲的大哥大,接手佳佳美后,他喜欢在车间里鼓捣机器。

  在叶建均的推动下,佳佳美走出了一条将非遗标准化、数据化的发展新路。

  叶建均介绍,过去判断裹蒸粽和喜饼等产品质量,主要依靠经验和手感。如今,佳佳美已全面引入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更加注重生产过程中的实时监控,实现从“经验判断”到“数据监控”的升级。这些数据既能帮助佳佳美通过比对筛选出更好的原料,也能及时反馈产品的味道差异,还能为叶建均和非遗师傅们研究新品提供思路。

  在佳佳美公司的一楼大厅,能见到一绿一粉的两个展厅,多巴胺风格的装饰充满童趣,这里是佳佳美去年6月开设的“粽享好时光”和“囍悦研究所”两个非遗探知馆。

  “非遗不一定是古色古香的,它也可以是好玩的、年轻态的?!币督ň??!棒障砗檬惫狻碧街菁锹剂说罍螋盏那笆澜裆渲谢褂械罍螋辗且糯腥寺该寐贾频牡罍蚍窖宰爸?,游客耳朵凑近就能听到地道的道滘话?!皣衷醚芯克碧街菰蚴褂每砂姆凵绺瘢樯芟脖挠衫?,用这个婚庆仪式上的常见食品传播喜悦情绪。

  2024年10月,道滘兴隆街的hello佳佳美咖啡馆二层开设了关于道滘十大非遗的“非遗艺术空间”,用现代主义的艺术元素展示东莞水乡传统文化,吸引不少游客打卡拍照。

  了解、体验、爱上,叶建均认为,传承非遗要让大众喜欢,才能源远流长。他将松糕、裹蒸粽、艾角等传统中式糕点,打造成有趣好玩的新潮产品,例如能用来玩粽子棋的粽子礼盒、具有岭南风情的蛋卷包装。

  从传统制作工艺到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在卢细妹与儿女携手传承之下,“老字号”佳佳美正成为岭南水乡文化的一张名片,用本土味道传递东莞非遗之美。

 ?。ú尚矗耗戏饺毡钦?nbsp;章倩倩 王颖 薛屏 张帆 统筹:章倩倩 龚名扬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