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约高质量的茶,全国空降同城登录入口,附近品茶联系方式,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

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专题专栏 > 专题 > 河套合作区 > 各界反响

香港中文大学沈灏:深化深港合作4.0,打造深港科创产业聚集新高地

2023年10月27日 来源:南方+

[ ]

  今年8月2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河套规划》),这是继《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和《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之后,又一个重大合作平台建设规划方案,进一步强化了横琴、前海、南沙和河套这四大核心区域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地位,使其重大合作平台体系更为明确和完善。

  《河套规划》的发布,为深圳园区承载深港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任务指明了方向路径,被认为是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的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深港在科技创新合作上有哪些基???《河套规划》有哪些创新与突破?应该如何建立创新机制保障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顺利实现发展目标?带着这些问题,南方+记者专访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沈灏。

  深港科创合作的“超级实验室”

  记者:在四大重要合作平台中,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定位有什么特别之处?

  沈灏:这四个重大合作平台各有特色,差异化的政策设计也赋予这四个平台各自不同的使命。相比推动琴澳一体化、立足于促进和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支持深港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创新试验平台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枢纽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片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港两个园区一共只有3.89平方公里,其技术密集型和科技创新特色的定位更为凸显。

  河套合作区在科创产业链中主要承担基础研发、中试转化等前端职能,是深港双向开放和科创产业领域合作升级的“超级实验室”。它将成为大湾区科技创新“浓度”最高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也将担当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创新引擎”和“前沿之地”,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合作平台。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位于深圳和香港的衔接带,区位优势独一无二,区域战略地位凸显,既融合“一河两岸”“一区两园”和“双城三圈”等多个区域规划发展概念,也是跨区域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两廊两点”体系中的创新极点。它与香港科学园等创新节点形成“半小时科研圈”,与广州、东莞、澳门等城市形成“一小时产业圈”。河套深圳园区和香港园区隔河相望,直接跨境接壤,既拥有皇岗口岸和福田口岸这两个连接深港地区的“硬联通”陆路口岸,可快速衔接香港国际机场、深圳宝安机场和广深港高铁福田站。同时,它也完全具备了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高端产业体系,集成粤港澳大湾区优势科技资源,联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跨区域优势,以及“湾区标准”规则衔接机制的“软联通”。

  “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深化深港合作4.0

  记者:在科技创新方面,深港合作有哪些基?。?/p>

  沈灏:从改革开放至今40多年里,深港合作从1980-2000年“香港接单,深圳生产”“前店后厂”模式的1.0版,到2000-2017年“香港服务、深圳科技”的2.0版,到2017-2021年“香港研发,深圳转化”的3.0版,正转向“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创新合作共同体4.0时代。

  时至今日,深圳—香港—广州是GII(注:全球创新指数)定义下全球规模第二大科技集群,科技创新已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约数”。香港的高校拥有世界一流的前沿基础研发优势,深圳拥有完备的产业转化能力和发展壮大中的“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基础科研和源头创新能力方面也有较大提升,加速其在科研和产业一体化的进程,加上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市?。ㄈ瞬?、技术、数据、信息和资金等)和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通过目标导向牵引基础科学研究,以设施互联、服务共享、协同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加速科技研发成果在深港直接交汇点中试生产和产业转化,从而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双循环和范式变革。

  目前,河套深圳园区已引进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5所“世界百强”香港高校的研究机构,同时也已建成深港协同创新中心、深港国际科技园、国际量子研究院、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期和二期、河套国创中心等创新载体。利用香港基础研究和科技原创等方面的优势使高??拼聪钅渴迪旨悍⒄?,与深圳在应用研究、研发投入、制造产业链等方面强大的竞争力相结合,产生“1+1>2”叠加效应和协同效应,激发科学创新成果转化潜力,使新项目、新平台、新应用、新成果在河套合作区不断涌现。

  新突破构建发展新范式和产业新高地

  记者:《河套规划》有哪些新突破?在你看来,当前《河套规划》在落地上有哪些新进展?

  沈灏:《河套规划》在发展定位、合作领域、空间规划、要素流动、科技路径、常规体制机制等方面实现了全新突破。其合作领域更多聚焦于双方的比较优势所在和经济发展的共同需求,更聚焦于科技创新和中试转化。规划实行“一线”口岸管理,“二线”通道管理的分线管理体制,以及包含产业、科研人员、企业,专业资格管理等在内的多重“一线”白名单制度有利于构建高度开放的特殊监管体系,有效促进合作区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数据流的要素安全有序实现跨境流动,确立深港科创合作的“湾区路径”新范式。

  《河套规划》发布以来,规划的细化和落实正有条不紊加速推进,河套合作区将成为未来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聚集新高地。相继共有40个科研项目批量落地,集中发布了75项科技创新成果,项目覆盖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集成电路等多个领域;由深港政府共同出资建设,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开园,首批16家香港科创机构、企业及服务平台入驻;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复确立的科研机构跨境资金调拨“科汇通”试点重磅发布,规模超30亿元的重大基金签约落地,12家金融机构联合签署2000亿元专项投贷支持合作协议支持河套科创企业;在陆续投入使用10个专业化科创园区、80万平方米科研空间的基础上,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又新开工建设重大项目4个,总投资174亿元,将新增优质产业空间134万平方米。一河之隔的香港园区中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的建造工程也正在进行,园区西面首批共3座大楼预计在2024年底逐步落成。未来规划中香港园区及新田/落马洲区域将整合为627万公顷的“新田科技城”,打造“香港硅谷”。

  构建“三个体系提升深港科创协同机制

  记者:《河套规划》强调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要双轮推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要顺利实现发展目标,应该在创新机制的保障上有哪些突破?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沈灏:《河套规划》计划到2025年,基本建立高效的深港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实现通关查验模式、监管模式、园区要素流动等多方面的创新达到相互协同融通,意在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新体系和科研生态。而创新机制比创新本身更为重要。良好的协调机制在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创新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构建多层次的协同机制,是推动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

  构建多维协同创新网络体系。河套合作区面积有限,聚焦科创产业链的前端,无论深圳园区还是香港园区都需要河套以外的延伸区承接前端科研成果转化。通过企业加强与外部不同的创新合作伙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研究机构、高校、政府、中介机构等)在资源共享、技术合作、信息沟通等方面构筑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在产品、技术、研发、市场、服务等方面的协作交互程度,充分发挥各个主体在创新群落和协同创新中的基于自身的功能定位的角色匹配,发挥创新主体之间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的共享、协同和溢出(外部性),逐步提高企业自身和创新群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

  构建创新主体协同互动生态体系。企业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通过配置和汇聚科技资源、经济资源、科技人才等要素,推动科创成果商业化进程,实现1—100的飞跃。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承担了科创人才培养和科技前沿基础科学的自由探索,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更聚焦0—1的突破。通过技术转让、委托研究、联合攻关、共建科研联合体、组建研发实体、内部一体化、产业技术联盟等多种模式,全方位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协同合作,构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协同互动的生态体系。

  构建系统的科创中介服务体系。中介服务体系发挥着及时感知研发方向、研发需求和资源赋能的功能,创新中介的发育度和活跃度对整个创新生态体系的高效运转至关重要。培育和发展一批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科创中介服务机构。推进科创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服务、科技咨询与评估等中介机构的发展与完善,建立和培育服务功能强的创业孵化器和加速器、无形资产评估、技术交易担保、科技项目评估、技术创新融资担保、风险投资、检验检测认证以及科技法律、知识产权专利等中介机构和相关资源共享平台。同时建立成果转化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交易转让市场,通过市场及其主体来引导和评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知识创造,建立双方的创新利润分享机制,完善区域性技术转移网络,促进技术转移与扩散。通过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的科创中介服务体系,提升科创中介服务体系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记者 黎华联)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